出版信息:
《精神影像学 第2版》
主编:龚启勇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
前言:
精神影像学是用影像学手段研究正常和异常脑结构与功能与人类复杂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科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类精神疾病成为人类成功解决了诸多躯体疾病后面临的新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的数据,在世界疾病负担排行榜前5位的疾病中,有4类疾病是精神疾病,这些疾病的社会负担已经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2018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精神障碍患者达243亿人,总患病率高达17.5%,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精神疾病,过去长期被认为是“非器质性疾病”,现在作为“脑疾病”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与大脑神经细胞的结果以及功能异常有关。但迄今为止,大多精神疾病仍处于发病机制不明、诊断客观标准不足、治疗结果难以监测等阶段。
医学影像学是20世纪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其中代表性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相对于其他脑成像技术,具有无创、可重复检查、操作简单等优点,尤其是它兼具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并且能够提供脑结构、功能、代谢等多模态信息,已成为系统化研究大脑结构与功能活动尤其二者与行为关系的重要手段。采用多模态磁共振影像新技术研究精神疾病患者的脑结构与功能异常,并基于影像指标对疾病进行分类判别以及临床症状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人类最重要器官大脑的研究成为热点,脑科学也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科研布局中的重要部分。
精神影像学聚焦正常和异常脑功能活动的成像方式,用不同脑成像手段探测脑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层面生物学机制,揭示精神疾病发生及发展的相关脑机制。它是以磁共振成像技术为主,同时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等影像新技术手段,来显示正常和异常脑活动状态的影像学分支;同时也是一个集医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领域。其主要目的是以影像学手段来客观、定量地分析人脑活动机制。同时,在采用各种新兴的磁共振技术探索精神疾病发病机制的同时、探索这些技术在临床的转化应用价值,为精神疾病的诊断、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精神影像学的出现,填补了影像学领域对脑活动和精神疾病研究的空白,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此背景下,推动这一研究新方向、新领域,建立脑-行为-影像理论体系,将促进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预警,并结合神经调控技术进行脑功能的康复,最终为认识脑、发展脑以及脑疾病的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本书将着重向读者介绍精神影像学的最新研究方法,以及在部分心理行为问题及常见重大精神疾病研究中所获得的新发现和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