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究成果>研究专著>3.0T磁共振临床扫描指南

出版信息:

《3.0T磁共振临床扫描指南》

主编:龚启勇  宋彬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1

前言:

        3.0T磁共振成像仪(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简称3.0T磁共振)是目前被各国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的、可以在临床常规使用的最高磁场强度的磁共振仪。自2002年第一台3.0T磁共振仪在中国内地装机以来,3.0T磁共振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在我国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目前,3.0T磁共振仪不仅成为许多大学附属医院的主流磁共振设备,而且逐渐向地市级医院普及,3.0T磁共振的从业人员队伍逐渐壮大,临床受益人群日渐增多。没有图像就没有影像医学,而图像的可靠优质获取是影像医学的基础和前提。在MR发展中3.0T磁共振较1.5T磁共振具有巨大优势,如更高的信噪比和更佳的空间与时间分辨率但同时,高场条件下保持磁场的均匀性变得更加困难,射频能量特殊吸收率(SAR值)也明显增高。编者在使用3.0T磁共振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如何使广大磁共振从业人员更好地利用3.0T磁共振设备,充分发挥其优势及潜力,是目前临床所面临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一本3.0T磁共振的临床规范化扫描指南来作为广大临床磁共振应用医师和技师的指导性参考手册。这正是我们编写此书的初衷。

        本书由国内知名放射学家指导组编,由3.0T磁共振临床应用经验丰富的临床放射学家和放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本书的编写。本书所有素材均基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的临床数据,是广大3.0T磁共振工作者临床经验的积累。华西医院是目前国内单点规模最大的综合医院,拥有三台3.0T全身磁共振仪,分别来自目前市场占有量最大的三大厂家GE、 Philips和 Siemens,在3.0T磁共振应用方面独具优势。华西临床磁共振中心具有丰富的3.0T磁共振新技术应用经验,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并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这些条件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是目前国内唯一的3.0T磁共振扫描技术方面的指南性著作。编著者结合自身的临床工作经验和3.0T磁共振临床使用经验,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需要设计个性化扫描方案,讨论脉冲序列优选和成像参数优化,针对性地提出提高3.0T磁共振检查质量的经验和技巧。全书按人体解剖分部划分为7章,每一章内按不同的解剖结构或特殊的临床病症划分为若干节,便于读者快速查阅,易读性强。本书每一部分均按照临床概述、受检者准备、检查体位与定位像、扫描基线及范围、常规与特殊扫描序列及其扫描参数的优化选择的顺序进行组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仅让读者可以“知其然”(扫描准备、体位序列、参数),而且使读者可以“知其所以然”(概述)。同时,还附有丰富的扫描实例供读者参考。全书共计约80余例,包括诸多少见病种,并配以插图400多幅,力争使本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阐明扫描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本书不仅适合临床磁共振操作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作为影像诊断医生、临床医生、影像专业学生了解3.0T临床磁共振的重要参考书籍,对于医院进行3.0T磁共振规范化和人性化检查也将有很大帮助。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一直得到著名放射学家闵鹏秋教授和周翔平教授的关怀和指导杨志刚教授、肖家和教授、邓开鸿教授庄章圃教授、郜发宝教授、刘荣波教授对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陈卫霞、余建群教授为本书的编写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广大医师和技师为本书图片收集、文稿完善及病案讨论方面提供了大力配合。同时,我们还得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编号:3062502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编号2007CB512305)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编号:2008AA02Z408)的支持,在此我们一并致谢!

        尽管全体编者为本书付印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磁共振作为影像医学诊断方法中最具潜力的检查手段,发展尤其迅猛,其新技术以及相应的临床应用不断涌现,同时我们对3.0T磁共振的认识肯定还存在不足的地方,在本书的编写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疏漏或偏颇之处。在此我们恳请广大专家同道不吝指正,以便使我们今后的工作能得到进一步改进。


返回上一级

回到首页

上一条:临床医学影像学

下一条: